当前时间:
学院主页 部门首页 工作动态 心理保健 心理学知识 好书好文 职场心理 心理测评
  当前位置: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 心理咨询 >> 心理学知识
  今天是:
 
  网络成瘾概述  
 
发布时间:2010-12-03   浏览次数: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工具迅速发展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与交流手段,已成为现今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准确的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多方面信息,为人们准确的认识外部世界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和普及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据研究发现,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其乐无穷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2月26日,民盟北京市委发布了题为“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他们在对北京市9个区县的6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后发现,88%的学生玩电子游戏,昼夜连续(20小时以上)玩过电子游戏的学生达7%,14.8%的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

  网络的过度而错误的使用会影响身心健康,破坏现实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作了大量研究,将之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Young,1996)或“网络痴迷错乱”(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van Goldberg)。 网络依赖伴随着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至今仍属于比较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就网络依赖的干预方法,虽层出不穷但未有定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
二、成瘾与网络成瘾 

    成瘾的概念源自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药物依赖)现象,比如成瘾者对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赖。这些药物成瘾,都具有相应的生化机制和明显的生物学效果。与此同时,药物成瘾也具有心理因素的成分。多数的致瘾药物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生物体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比如兴奋剂,镇痛剂等。因此,药物成瘾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药瘾,一是心理药瘾,而其中心理药瘾影响更大,持续作用时间也更长。以戒毒为例,消除心理毒瘾就远比消除生理毒瘾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 
    随着研究的发展,基于药物摄入的成瘾定义已经受到了挑战。人们发现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行为,而在这些行为中并不像酗酒和吸烟那样包含有药物的摄入。在此基础上,人们不再囿于传统的以药物摄入为核心和基础的成瘾概念。对应于药物成瘾,行为科学提出了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常见的有:赌博成瘾(Griffiths,1995a),过量饮食(Orford,1985),性成瘾(Carnes,1983),过量运动(Glasser,1976),计算机游戏成瘾(Griffiths,1993),过度亲密(Peele&Brodsky,1975),财富成瘾(Slater,1980)等。这些成瘾行为,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以某些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为基础。 
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Technological Addiction),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行为)成瘾,它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并且往往具有能助长成瘾倾向的诱导和强化的特征。具体来说,网络成瘾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其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 

三、网络成瘾的发病机制

1.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如家庭矛盾、单亲家庭、家庭成员间交流差、家庭成员犯罪吸毒;同伴影响、同伴间压力等;文化背景等
2.心理因素 发现网络成瘾者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反社会性格、情绪控制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等。
3.生物学因素 脑内的犒赏系统(reward system) 除新皮层以外的脑区几乎所有的部分都有与犒赏有关的区域,控制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和丘脑下部可能是犒赏系统的中枢所在。
    网络的某些特性具有致瘾倾向。 
    首先,计算机和网络是人类创造力的最新“玩具”,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就像尼古丁和可卡因一样吸引人们沉迷其中。其次,计算机和网络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再次,计算机网络交流(CMC)与现实生活的面对面交流(FTF)存在许多不同的特点,包括其书面语言特点,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这些特点使得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最后,互联网以多种形式存在着具有诱惑力的控制和授权,从而增加用户影响遥远的政治,商业和娱乐世界的感觉,让用户觉得自己是互联网的主人。 
    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简单的说,网络的去抑制性就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的重负的个体的“心灵的避难所”。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象征,呼唤着个体的人性的回归。 
人性的原因 
    首先,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人际疏离的社会现实使得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个体转向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成瘾又称交流成瘾(Joseph B. Walther,1999)。
其次,个体的许多本能欲望(诸如攻击本能和性本能)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从而使得个体必须寻找一个去社会抑制的环境来释放潜意识中积聚的张力。再次,个体天生具有一定的权力欲和控制欲,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受到阻碍。而个体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网上活动,可经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东西,如金钱、权力等,可以等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犒赏,也可以自我犒赏,可以随意选择喜欢的站点,改变自己的用户界面,从而获得一种“主宰一切”的感觉。
    再次,个体的消极个性特点和某些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社交障碍。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长相和实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约束,并可随心所欲的改变和修订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因此,社交障碍的个体和具有社会分离型(Dissociative)人格的个体更容易对网络成瘾。
此外,力图维护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拟实声誉和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愿望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原因(John Suler)。
    另外,由社会的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以及对于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社会责任的恐惧与逃避也使许多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个体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无处不在并且愈演愈烈的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与陌生人进行交往,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
 
四.网络成瘾的特点

1.突显(Salience)性质。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 
2.情绪调节作用(Mood Modification)。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产生激惹,兴奋和紧张等情绪体验,也可以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 
3.耐受性(Tolerance)。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就像吸毒者必须逐次增加毒品摄入量一样。 
4.停药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成瘾者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和全身颤抖等生理反应。 
5.冲突(Conflict)。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的消退和恶化;与成瘾者其他活动的冲突,比如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成瘾者内心对成瘾行为的矛盾心态: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6.反复(Relapse)。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之后,成瘾行为会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五、网络成瘾的基本类型

    网络成瘾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大量的行为问题和冲动控制问题。概括起来,网络成瘾大致有以下五种最基本类型。 
1.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此类成瘾者要么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要么在成人幻想角色扮演聊天室中乐而忘返。 
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或是虚拟偷情之中。在线朋友很快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导致婚姻不和与家庭的不稳定。 
3.网络游戏成瘾(Net Gaming)。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并且往往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 
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 
5.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网络成瘾作为一类倍受关注的并有许多人参与的复杂的问题行为,除了上述五种基本类型外,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

 
     
 
上一篇>>中国心理学发展史掠影
下一篇>>考试焦虑概述
 
[打印]   [关闭本窗口]

 

 
电话:0598-8981989   E-mail:smzyxlzx@163.com   邮编:365000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2010保留所有权利
建议浏览环境:IE10.0以上版本,1280×960分辨率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