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毕业生突破700万,成为“又一个最难就业季”。
不过,高校毕业生求职难,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却迎来居高不下的就业“沸点”。在企业纷纷进校“抢”人的情况下,该校的招聘会已然变成对准在校生提前一年进行的“预订会”。毕业生显然个个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院成立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
是什么让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每一次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华丽逆袭?
今年23岁的卢红,来自晋江农村,今年毕业,是企业进校园“抢”的学生之一。“去年实习的时候,福建龙岩喜鹊纺织有限公司就提出要我留在那里。毕业后,我选择了它。”如今已经晋升为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卢红告诉记者。卢红在轻纺系,学的是设计专业。“专业刚好用得上,我很努力,老板也很器重我。”卢红说,看到公司不断有大学生来应聘,看到他们为工作奔波,她感到自己十分庆幸。
“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有技术,许多企业都看好。”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勇说,这几年,从他们学院毕业的毕业生,很快就被企业“抢”走。从该校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调查情况看,许多学生都靠着当年学到的技术,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就业,并成为技术骨干力量。
今年27岁的陈儒泽2010年毕业,学的是现代纺织,目前已经是泉州晋江信泰集团的研发部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已上了本科线,考虑到将来就业的问题,他选择了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泰集团,不止他一个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去的毕业生,该公司老总的评价是: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学习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很好用!
因为这样的评价,陈儒泽工作后连续三年代表集团前来母校招聘毕业生,他说:“纺织是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老牌,在福建很出名,当年我就是慕名而来的,每年,轻纺系的毕业生都被抢光。我每次来招聘都招不满,遗憾哦。”据该校的一项调查,一般的技术生工作两年后,平均月工资都在四五千元左右,而有的少部分毕业生月薪已经超过一万元。
2008年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林珑当年在经管系学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我市华夏装饰公司工作,两年后,从开始的普通管理人员晋升为公司部门经理,年薪超过10万元。林珑说:“当年选择到职业技术学院上大学,看来是非常正确的,就是给一个普通大学的机会都不换。”.
“现在技术型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吃香。”该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勇介绍,他们每年要为社会培养数千名技术人才,而这些新型人才不用向社会推荐,就有许多企业争着要。他们发愁的不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用人要人的单位太多,手头的毕业生不够分。
据介绍,一些企业为能抢到毕业生,除开出优厚的工资、奖金、五险一金等条件外,泉州、福州的一些企业还以捐资助学的方式,定向培养人才为企所用。有的还承诺:如果捐助的学生毕业后不想到他的企业,那么也可以无条件选择其他企业。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几年,许多企业技术工人紧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企业订单的模式,定向为企业培养了不少技术生,许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早已经成了企业的技术员工。
“我们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主要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而且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如‘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技能文化节’等。特别是我们的实训+理论创新性教学,沿用很多年,效果很好。学校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构建了强大的就业网络。”该学院院长助理余辉文的话虽然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每年96%以上的初次就业率却很好地印证了他的说法。
今年9月份,来自漳州的林勇泉就要上大二了。在学校短短一年时间,他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校的实训+理论创新性教学。“从大一开始,我们不仅学习理论,学校还有专门的实训楼给我们实践课用。大一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实训的课程,大二会更多。”林勇泉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底学院举办的第九届技能文化节上,他拿了办公软件设计比赛的第一名。
房丽丽学的是会计电算化,今年毕业。不过,她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因为她被学院保送专升本。她告诉记者,普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最大的区别就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一块。
傅梓薇、邱超超、田光辉、王泽义、翁慧玲都是该校经管系的学生,去年8月,他们5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代表福建省赴河南郑州参加了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摘得头魁,这是该学院代表队连续4年参加国赛,第3次获得国赛一等奖。
对此,傅梓薇的感觉是:学校不仅教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践锻炼的土壤。为了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除了平时用功学习外,傅梓薇与她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院与思嘉集团“校企合作”共建的沙盘模拟实训室里度过了许许多多个难忘的实训日夜。
近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教学设施,相继发展多个教学实训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课程的开出率达到50%。目前,学院已建成涵盖现有21个专业的校内实训中心4个、实训(验)室31个,校外实训基地53个,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项目各1个。2007年12月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现代纺织染整技术实训基地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护理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通过打造高技能培训基地,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今年7月4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4个工作室:学前教育专业名师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校企联合专家工作室、技能竞赛工作室。
该学院教务处长谭新华告诉记者,工作室制是一个创新,目的是培养更加专业的学生。他历数了工作室制的好处: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削枝强干,避免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和穿插,并且依托工作室的诸多资源与优势,淡化了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同时,还打破了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由于工作室制的实施,学院有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作为导师的力量注入。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由此做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工作室教学成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声誉,进而成为下一届学生选择工作室的参考依据,由此激发了各工作室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室制为设计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实训+理论的创新性教学,造就的是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为学院在各种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赢得不少荣誉。2012年,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获奖10项,总分名列64所参赛院校的第14位。2013年,在全省大赛中,该院又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人,共获奖24项(人)。2014年43名选手参加全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斩获会计技能、企业沙盘模拟经营、服装设计3个项目的一等奖;获英语口语、市场营销两个二等奖和报关技能、建筑CAD、现代物流等4个三等奖,综合成绩在全省69所参赛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和会计技能两个项目,连续多年蝉联省赛一等奖,“企业沙盘模拟经营项目”4次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竞赛,3次获一等奖,其中两次为国赛第一名。护理专业2012年首届、2013年第二届共有500名大专毕业生,均100%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在2012-2013年全省高职专业建设质量首轮评估中,该院有现代纺织、染整技术、服装设计等5个专业名列全省第一,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进入前10名。
为给学生搭建一个更宽阔的实践舞台,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学校+企业”的双制育人模式,先后与省纺织行业协会、三明市内各个开发园区、香港思嘉集团、集辰农林机械、海西重汽公司等80多家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福建南纺、三钢集团及长乐职专等企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
邱秀娟是学院机电系的大二学生,“下学期大三,我们就要到厦工三重实习。虽然我们平时也有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实践过,但是,大三一整年的下企业实习,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邱秀娟显然对大三的实习充满了期待。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各系按规定制订顶岗实习实施计划及各专业顶岗实习方案,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保证顶岗实习的规范实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包括课程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真实项目和任务引进课程实训、社会实践等。2008年以来,该院全部毕业生到千余家企业顶岗实习,专业顶岗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实现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
尽管已经拿到“数车证”,邱秀娟还准备拿一本钳工证。“要等到11月份才能考试拿证,应该没问题。”邱秀娟对自己拿第二本职业资格证书很有信心。
该学院设有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涉及22个专业、19种证书,学院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证书,把职业教育同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及就业准入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
此外,借助企业平台,学校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将企业设备、人才引进学校,全力打造“共建、共用、共同培养”的校企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三个“二合一”。去年4月份,学校引进鑫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升级原有的机械实训基地,做到课堂随时可以开在车间里。
契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理论加实践创新性教学,加上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走出的毕业生何以受企业青睐的秘诀所在。
(《三明日报》2014年7月26日第 A1版: 要闻 记者 王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