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特点
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秋冬春季高发;感染后多出现高热(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咳嗽等症状,比普通感冒症状更重,病程约1-2周。
2.防护措施
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每年9-10月为最佳接种时间),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教室、图书馆等密闭空间勤通风,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
勤洗手,避免用脏手摸口鼻;若出现流感症状,适当休息,避免带病上课。
3.处理建议
多喝温水、保证休息,症状较重时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
1.疾病特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多见于低年级学生或未接种疫苗者;感染后先出现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头部,瘙痒明显。
2.防护措施
未接种水痘疫苗或接种史不明者,及时补种,接种后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水痘患者需从发病至皮疹完全结痂期间严格居家/宿舍隔离(约2-3周),避免接触他人;其使用过的衣物、被褥、餐具等需用开水烫洗或暴晒消毒。
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若宿舍或班级出现病例,及时开窗通风,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3.处理建议
发热时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用退烧药,避免抓挠皮疹以防感染留疤,瘙痒严重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若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1.疾病特点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校园内易在宿舍、教室等密集场所传播;常见症状为长期低热(午后明显)、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咯血、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
2.防护措施
入学体检会进行结核筛查(如EC皮试、胸部DR片),若筛查异常需按医生要求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及时治疗,避免隐瞒病情。
教室、宿舍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在密闭空间长时间停留,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熬夜、不吸烟、不酗酒,加强运动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3.处理建议
确诊肺结核后需遵医嘱规范服药(疗程通常6-12个月),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避免产生耐药性;治疗期间做好隔离,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复查。
1.疾病特点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教室、食堂、宿舍等密闭或人员密集场所传播风险较高;感染后常见症状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人伴随咽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
2.防护措施
校园内避免去人群过度拥挤的场所,在食堂排队、图书馆就座时保持适当距离;乘坐电梯、在密闭教室上课时,可按需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勤洗手,接触门把手、电梯按钮、课桌等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洗手液搓手20秒以上或使用免洗洗手液;宿舍、教室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空气流通。
3.处理建议
出现发热(体温≥37.3℃)、干咳等症状明显时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药物,多休息、多喝水,避免带病上课;康复期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