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师生聚集场所,防控需分“开学前准备”和“开学后常态化”两步走,做到“无积水、无死角、无隐患”。
▼ 环境整治不留死角:
组织教职工对校园开展全面清洁,重点清理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绿化带、排水渠、厕所、天台、垃圾堆放点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尤其要清除一次性餐具、水杯、矿泉水瓶、大片落叶、废弃水马等易积水的杂物,垃圾及时清运,避免蚊虫“安家”。
对花盆托盘、泡沫箱、水桶等容器,逐一检查并倒置存放;景观水池建议养鱼防蚊,消防水池、饮用水箱加盖密闭,废旧轮胎底部钻孔后存放在避雨处。
▼ 消杀监测同步推进:
联合专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对校园室内外开展全方位蚊虫消杀:公共区域(走廊、卫生间、绿化带)布放灭蚊灯,地下车库用热烟雾处理,绿化带用滞留喷洒消杀。同时加强蚊媒密度监测,若发现超标,立即追加预防性消杀,确保开学前成蚊密度降到安全线以下。
▼ 防护设施“升级到位”:
对校园沟渠进行暗渠化改造,电缆井孔洞封堵严实,下水道口加装防蚊闸,通过物理手段挡住蚊虫进入。
▼ 积水清理“定期化”:
建立“每日巡查、每周清理”机制,每天清扫校园时检查积水点,每3-5天更换水培植物容器内的水(换水时清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屋顶反梁、排水槽定期疏通。暂时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持效性灭蚊幼剂。
禁止学生在校园内留存闲置瓶罐,发现废弃容器及时清理,避免形成蚊虫“新孳生地”。
▼ 健康监测“不缺位”:
落实晨午检制度,重点关注师生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若有立即提醒就医并追踪病因。
▼ 防控知识“常普及”:
利用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公众号等渠道,向师生讲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方法;每月组织1次“清积水实践活动”,让师生亲手参与防蚊,提升主动防控意识。